时间: 2024-08-13 00:05:02 | 作者: 爱游戏体育官方网站
②他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基本理论: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4)经典力学的显著特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实验,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数学化。
①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③在经典力学预测下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体现了自然科学所具有的惊人的预见力和理论指导意义;
④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是被考虑的主体问题。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使人类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但狭义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反映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②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900年,为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这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①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创立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2、理论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给上帝创造万物说致命的一击。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史的基础。
进化论思想在欧洲引起轩然,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3—1921年)译述了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名曰《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2、瓦特改良蒸汽机:1769年,瓦特开始改良蒸汽机,提高了热效能,并使其动力运动形式变为旋转运动。
首先运用于纺织业,此后,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蒸汽机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汽船(美国、富尔顿)、火车(英国、史蒂芬孙);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
②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的最大成果;工厂大量出现,历史跨入了蒸汽时代。
②电动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为电力工业开辟前景。
③使用电力新发明的涌现:爱迪生1882年在纽约创建第一个中心发电厂,把输电线变成网络。发明电灯以及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②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③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并产生了垄断组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立体交通、新的通讯工具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
2、网络技术的发明:1969年,国际互联网首先在美国诞生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逐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3、特点: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
③在互联网时代,人类能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
⑤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5、认识: 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非常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变化。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的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任何一次科技的飞跃既是对过去科学成就的超越,也为新的科学成就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发生,同时,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科技发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电气化、信息化都以科技发展为根本动力
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伦理道德问题等负面影响
主题:反封建,追求理想;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情感世界;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成因:法国大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工业革命在在欧洲迅速延伸;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社会失去了实现的可能,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代表: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特点:批判现实主义:真实再现社会现实,对当时社会矛盾和弊端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
成因: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社会矛盾尖锐,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重要标准,浪漫主义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没有实现,所以出现了敢于直面现实,揭露和丑恶现象的文学家
手法:着力研究光和色的,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代表:西班牙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主题:反理性,重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表达愤怒、悲观、等复杂心理。
成因: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德意志的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有“乐圣”之称。
作品《英雄交响曲》即第三交响曲,以英雄为主题,表达了斗争胜利后的快乐,激发着人们的斗志。作品完成于1804年,最初,该曲是贝多芬为献给拿破仑而作的,体现他对英雄的崇拜。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创作道路上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
②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历程: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②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大家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③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方法,使人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启迪;
④具有传播资讯功能,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具有商业经济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⑤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慢慢的变成了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中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主要由电视、广播、网络这三种远程教育方式构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通过电视荧屏来实现。
(1)客观条件: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②一战一方面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①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即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2)内容:①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意义:《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4、七月件:(1)起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着来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不满。直接原因是俄军在前线)经过:→→结束(3)影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转向暴力革命。
(1)经过:1917.11.6首先在彼得格勒发生→11.7进攻冬宫→莫斯科等城市武装起义成功→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1918.2)
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通过《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1)性质: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对俄国历史的影响: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3)对国际共运的影响: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说明资本主义是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
(4)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彼得格勒起义的胜利能够准确的看出:俄国革命的胜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扩展到全国乃至广大的农村,这就是我们之后归纳的“城市中心论”,而这样一条革命道路是适合俄国的。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中国革命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一定要按照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制订政策,而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
(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并意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
(6)评价:①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捍卫了苏维埃政权。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①经济危机:国内战争结束,亟须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最终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标志:1921年3月,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从战时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4)主要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税后余粮由农民自由支配。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5)特点: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方式)。
(6)实质: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7)成效&意义:①现实意义:加强了工农联盟,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理论意义: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故称。
(1)积极: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②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这一模式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2)弊端: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逐步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一直处在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1)战时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
(2)战时政策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幻想立即进入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危机。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从而取消了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